認識異位性皮膚炎
「異位性皮膚炎」得名由來與「異位性體質」有關,而「異位性體質」更常見的名稱就是「過敏性體質」,
因為這一類的病人常常會合併有過敏性鼻炎、氣喘或過敏性結膜炎等過敏相關聯的疾病,所以異位性皮膚炎又可稱為過敏性皮膚炎。
主要包括遺傳及環境等多種因素,患者的皮膚保濕因子不足,導致皮膚乾燥及皮膚的屏障功能受損,再加上免疫失調,使皮膚呈現慢性發炎的狀態。另外,環境或是食物中的過敏原也會誘發或加重發炎反應。
異位性皮膚炎與體質(遺傳)有關,可能病因如下:
-
免疫功能的改變:因內部免疫失調導致發炎,使過敏原容易穿透皮膚引發免疫反應。
-
皮膚角質層防禦功能失常:表皮皮膚障蔽功能有缺失,造成皮膚水分大量喪失,各種過敏原及化學物質容易穿透皮膚,這些外來抗原容易誘發免疫反應,使皮膚產生過敏或發炎的情形。
-
皮膚脂質變性:異位性皮膚的脂質,在質與量上都大量的不足,包括必須脂肪酸代謝異常及建構角質層細胞的粘合劑ceramide大幅減少,會使皮膚更加脆弱、乾燥,進而引起某些炎症反應。
-
情緒與壓力。
↓【異位性皮膚炎好不了 5種營養素助改善】-部分節錄至康健雜誌
異位性皮膚炎不開藥的7項處方箋
營養功能醫學方面,可以視狀況先考慮維生素D、鋅、Omega3、維生素C及益生菌,有助益的營養素如下:
- 近年來的基因營養功能醫學研究方面,已有多篇統合分析研究顯示:益生菌對於預防異位性皮膚炎上,有一定的角色。
- 數份研究報告顯示:每天補充維生素D,可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在冬天急性發作。兒童維生素D缺乏程度,和異位性皮膚炎嚴重度有相關性。
- 臨床研究發現:異位性皮膚炎病患普遍有鋅、類胡蘿蔔素(carotenoid)及類視色素(retinoid)不足的現象。
- 如果每天給予400國際單位(IU)維生素E,可改善異位性皮膚炎。
- 維生素C缺乏,會造成神經醯胺(Ceramide)減少,而進一步惡化異位性皮膚炎。
- 實驗證實:白藜蘆醇、槲皮素、γ次亞麻油酸能減緩發炎,可以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。
- 補充類黃酮、β胡蘿蔔素,可減緩異位性皮膚炎。
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85295